堅持改革開放 探索社科協同創新模式
教育部副部長 李衛紅
黨的十八大的勝利召開,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指明了方向🕓🎷。高校社科戰線要自覺地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八大作出的各項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上來🪼👩,牢牢把握機遇,大力推動協同創新,加快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建設。
一🧑🏿🍼、深刻理解,準確把握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協同創新的著力點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以服務“國家急需”為目標,凝練哲學社會科學協同創新的主攻方向。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的協同創新🔠,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準確把握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創造性地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知識,深刻分析發展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入研究闡釋中國道路、中國經驗,推動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緊緊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適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新要求👱🏼♀️,立足社會實踐,結合學科特點🦵🏼👮🏻,凝練主攻方向。
堅持內涵式發展,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能力提升為核心,提高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質量🛌🏿。大力推進教學🏄🏽♀️、科研、實踐的一體化建設,把科研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將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匯聚到一起,相互取長補短,跨越學科間和學科內的知識鴻溝,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和新興學科領域的興起👠,促進知識的更新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將封閉🔌、分散的研究資源進行優化組合,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益,特別是組織多領域專家就某一問題開展綜合研究🪣,抓住問題的實質🖼,提高綜合回答現實問題的能力😉。
堅持改革創新,以體製機製改革為重點,建立有利於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的長效機製。做好改革的頂層設計,協調推進高校組織管理、人事製度、人才培養、人員考評💁🏻、科研模式、資源配置🙏🏽、國際合作以及創新文化建設等八個方面改革,形成改革合力🗼。同時突出重點,著力推進人事製度、科研評價等方面的改革,積極探索符合哲學社會科學特點的資源配置和科研組織模式🅿️,突破製約高校創新能力提升的體製機製障礙🌄🥸,促進創新主體間的分工合作。著力深化高校內部管理製度改革,積極探索打破高校與其他創新主體間體製壁壘的思路和舉措,促進創新組織從分散、封閉、低效的方式向集聚、開放🧏🏼♂️🪭、高效的方式轉變🏮,充分釋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建立面向未來的🥕、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的、協作共贏的高校創新發展模式🤹🏻。
二🖕🏼、轉變觀念,註重實效🌝,紮實推進協同創新中心的培育建設
轉變觀念,深化對協同創新的理解♟。深刻領會、準確把握其改革創新的核心是推動高校綜合改革,以深化改革,促進開放,服務於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能力提升🤹🏻♀️🏃♂️,進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而不能簡單將其理解為一個分資源、爭項目的計劃🏃♀️🧚🏻♀️。綜合考慮規模效益和組織成本🌸,真正做到創新資源的優化組合🪖👉🏽,取得協同效應,關鍵是要有實質性的合作👩🦽➡️,協同單位不是越多越好🍲,避免把協同中心搞成沒有實質建設內容的大拼盤🔣。註重與現有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的銜接和協調,充分整合好、利用好、發揮好現有資源😦,避免重復浪費,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立足長遠👧🏻,精心做好組建培育🚛。在深刻領會“2011計劃”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對照“2011計劃”各版塊的具體要求🦸,深入調研分析自身的發展現狀和趨勢🍅,不僅要清楚當前所具有的特色優勢和創新潛能👩🎨,更要找出有可能阻礙下一步發展的問題難題🪸,確保組建過程的有序開展。瞄準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重大需求和科學前沿👨🏻🦰,進一步凝練方向,主動與相關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政府意昂3積極溝通,組建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協同創新戰略聯盟。積極推進內部管理體製機製的改革創新,使協同創新中心成為聯結學科🏛🐄、機構和意昂3的橋梁,各類創新資源在這裏得到優化配置。鼓勵“被協同”,通過被協同發揮自身的互補優勢🌗,在協同創新中心建設中不斷提升自身能力📀。
建設創新文化,營造良好氛圍。文化是一個組織的靈魂👨🏻💻🙏🏼,文化氛圍不僅影響著人才資源的聚集🧎♂️,還會進一步影響知識創造和成果產出🍏。加強創新文化建設🦞,要有與時俱進、海納百川的氣魄,著力克服追名逐利🧣、門戶主義👨🏼🦱🪪、急功近利的不良風氣👏🏿🪦,倡導追求真理、敬業奉獻🤾🏽♀️、求真務實🤍、團結合作的精神風尚,培育自由開放🏄、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學術氛圍🪟,充分調動各協同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協同創新中心構建一個良好的、有利於創新的文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