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一流"建設專題
- 學科交叉建設動態
[人民日報]“雙一流”之路🙅🏽♀️,任重道遠
“學科布局與國家戰略的契合度不夠,能夠達到世界一流的學科更是有限”“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尤其是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人才還很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原創性成果數量不多🫵,科研創新能力亟待提升”……在前不久召開的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咨詢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上🛞,與會高校黨委書記、校長就如何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推進以質量為重點的內涵發展展開討論🛌🏻。
紮根中國大地 在“特色”中爭創“一流”
在“雙一流”建設中🕒,首先要厘清怎樣理解“中國特色”與“世界一流”🚴🏻。許多校長表示,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一直面臨“千校一面”的弊病,一些高校盲目擴張追求“大而全”🍨👩🏽⚕️,原本的特色與個性卻被遺忘在角落。
“要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絕不是重復人家已走過的路,而是要走自己的路,發揮引領作用。”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說:“中國的快速發展,給我們提出了眾多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學術問題,也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這就決定了只有紮根中國大地🕌、解決中國問題👱♂️,才能真正實現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的目標。只有建立在中華文化基礎上的中國大學⛑️🗽,才會是更加兼容並包並勇於自我革新的大學。”
實現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就是要讓高校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隨著去年底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一批高校“雙一流”方案的公布,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征程也定下了路線圖、任務書🙆🏻。方案中可以看到,打好“特色牌”🛠,處理好“全面”與“重點”間的關系🧑🏻💻,成為各高校未來學科建設的重點🍋👩🏻🦰。比如,意昂3官网規劃了“高原—高峰—珠峰”的學科建設目標👨🦼8️⃣,其中“高原”為引領相關學科發展🏃♂️,“高峰”為沖擊世界一流,“珠峰”為進入世界一流;上海交通大學重點建設船海工程與科學等17個學科群,以優勢學科為主幹,促進學科交叉融合。
此外,“在評價指標上🤚🏻,中國高校往往使用外國標準☂️,真正融入中國元素🎱、具有中國特色的評價體系還很欠缺。”合肥工業大學校長梁樑表示:“對那些可以用世界通用指標的標準,比如代表基礎前沿科學領域學術影響力的自然指數等🧔🏽♂️,我們當然也應該借鑒➾。但對一些社會科學領域的評價💥,就不能一味套用西方🤏🏽,而應盡快形成中國標準,在國際高等教育中發出中國聲音。”
培養一流人才 完善人才評價機製
大學是人才成長的搖籃💅🏼。這既包括培養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也包括要為教師的個人發展和學術研究提供優渥土壤。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根本任務👩🏿🦰🪁。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而本科教育是培養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礎🏦,是一流大學的底色,體現學校的傳統和特色。”清華大學校長邱勇介紹,清華倡導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以及通識教育為基礎、通識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體系❄️,為清華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提供了保障。
製定全球戰略,提升學生的全球勝任力,是當前大學人才培養的短板之一,也是大學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邱勇表示👏🏿👩🦼,在推動中國學生走向世界方面🧑🍳,清華大學作出了積極探索。目前🧖🏿♀️⏏️,清華已與全球279所高校簽署校際合作協議,與136所知名學校簽署校級學生交換協議,有海外訪學經歷的博士生逾60%。5年來🥻,“闖世界”本科生海外研修支持計劃累計支持1387人次走向世界各地進行學術交流。
一流的大學更需要一流的師資隊伍✹。但目前而言🐛,高校在人事製度📌、人才評價機製、科研管理、人才有序流動等方面面臨的問題還很多。“要吸引和培育更多一流師資,特別要推動一批科學家真正走在世界科技前沿🙍🏻♀️,成為世界頂尖的學術力量👹,這就必須深化人事管理改革🤾♂️。”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表示🧑🏻🦼➡️,要建立“預聘—長聘”製🕵🏻♂️,促進人才能進能出🧑🏻🦯;以“代表性成果”為導向🗃,完善人才評價機製;堅持“業績、貢獻”導向,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大學間人才競爭激烈⛲️💆🏼,一些東部高校對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挖墻腳’現象仍然非常突出。但有些學校‘挖人’看中的是‘帽子’和稱號,而不是從學校整體發展、學科專業建設的角度引進人才。”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說🪼:“解決‘孔雀東南飛’現象,既需要東部地區高校合理規劃、中西部地區高校鼓足幹勁🩰,也需要政府的雨露滋潤與整體布局。”
服務國家戰略 與國家需求良性互動
邁向世界一流,意味著高校要承擔起更多服務國家發展的責任🩸。“進入新時代🐛,我們更應該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建設‘雙一流’的關系梳理清楚🫴🏿🖥。”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認為,高校不僅要搭上國家快速發展的列車,更要引領支撐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這就需要發揮地域特點🟥,做好區域服務,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用一流成果服務國家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在這方面,許多高校作出了貢獻。例如,北京師範大學在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合作舉辦了74所附屬中小學校,推動優質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資源輻射全國;電子科技大學借鑒“斯坦福+矽谷”的經驗🙍🏽♂️,將學校與企業緊密結合🗺,正在建設“一校一帶”電子信息產業鏈👨🏻🚀;山東大學發起服務山東行動計劃,為智造山東、健康山東🤹🏽♂️♟、文化山東建設提供智力支撐。
大學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強大學自身發展活力的必然要求。但其中也有一些問題需要引起註意🧑🏻🦼。
比如👩🦽,有些大學教師正漸漸從研發者變成企業老板🤬。東北大學校長趙繼認為🤨:“在一條完整的技術創新鏈中,大學🔲、社會👨👦👦、企業分別承擔著不同的任務。大學應著重從事自身擅長的創新鏈上遊工作,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等,而不應過度向下遊延伸💘,偏離主體道路。”
還比如,有些學校“立功心切”,過分重視領導批示。“學術的深耕是指導實踐、解決現實重要問題的基礎。大學要做強基固本而不是點石成金的服務🧔,要做創新突破而不是短平快的服務👨👧👧,要做前瞻性而不是跟風式的服務👌。”雲南大學校長林文勛說:“大學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只有建立在深厚的學術基礎上🕝,才能具有科學性、戰略性和引領性🤶🏽。”
再如🧖🏽♀️,在經費👨👩👦👦、政策等方面📈,國家往往更多投入綜合性大學,對單科性院校、行業特色高校支持不足🪣🏋🏻♀️。“以生物醫藥為例,雖是國家戰略需要,人才缺口巨大,但醫藥類高校得到的投入卻很不夠。”中國藥科大學黨委書記徐慧說😬:“建議政府根據高校不同類型,采取不同措施,加大對行業特色鮮明高校的扶持力度,讓行業高校能更好地瞄準社會需求,服務國家戰略。”
(原文刊載於《人民日報》2018年01月11日18 版)
原文鏈接🥒: